学术报告:分子影像学进展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阅读次数: 发布日期:2007-04-23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Biomed-X Research Center, AAIS, PKU
跨学科学术交流讲座 第153讲
题目:分子影像学进展及其初步临床应用
报告人: 王霄英 副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功能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地点: 北京大学现代物理中心阶梯教室
(理教路西/光华北侧)
时间: 2007年4月25日(周三)下午 2:30
报告内容提要
影像医学发展至今逐渐形成了3个主要的阵营:(1)经典医学影像学:以X线、CT、MRI、超声成像等为主,显示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2)以介入放射学为主体的治疗学阵营;(3)分子影像学:以MRI、PET、光学成像及小动物成像设备等为主,可用于分子水平成像。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分子影像学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经典的影像诊断(CT、MRI等)主要显示的是一些分子改变的终效应,具有解剖学改变的疾病;而分子影像学通过发展新的工具、试剂及方法,探查疾病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在尚无解剖改变的疾病前检出异常,为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评价药物的疗效,为分子水平疾病的治疗开启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报告人将结合临床工作介绍分子影像学在医疗实践中的运用及其问题。
报告人简介
王霄英,女,1970年生。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9年在北京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晋升为主治医师,2002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2004年晋升为副教授。2005年起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功能成像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起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
研究方向为影像诊断和功能成像,自1997年至今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0余篇。参加编写《前列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等箸作7部,主译《胃肠道疾病图谱》等箸作3部,主编《磁共振扫描技术优化和规范》。2000年9月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上,报告“儿童脑白质病的MR诊断”获优秀论文奖。2004-2006年3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华放射学杂志》评选的“刘玉清优秀论文奖”。
王霄英副教授临床工作近十四年,长于影像诊断,多年来担任医学部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工作,2000年建立了医学影像教学实习的素材库,获得教学集体三等奖,同期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师奖。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北京大学医学部首批“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获医学部教改先进集体奖。
欢迎您参加跨学科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