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第8期交叉学科专题研讨会
阅读次数: 发布日期:2015-04-24
—动态核极化核磁共振谱仪(DNP-NMR)的太赫兹回旋管技术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2014年度医-信交叉种子基金项目(2014-MI-01)】
时间: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下午15:00-18:00
地点:北京大学东南门理科2号楼2135房间
主持人:刘濮鲲教授
日程安排:
15:00-15:20 项目介绍 刘濮鲲(北京大学信息学院)
15:20-15:50 动态核极化核磁共振谱仪(DNP-NMR)的太赫兹回旋管技术的研究进展 杜潮海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
15:50-16:20 THz及动态核极化核磁共振谱仪医学应用进展 张卫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6:20-16:50 讨论
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踊跃参会.
项目简要背景:
太赫兹(Terahertz,THz)为生物医学引入重要的发展机遇。THz波具有穿透性,能透射到生物组织皮层下,对组织表层进行诊断和成像;THz波的波长在1mm-10μm量级,在生物医学成像应用中具有较高分辨率;THz波的能量较低,不会像X射线一样产生光致电离,影响生物分子结构,是一种安全的(活体)生物检测手段。THz回旋管是一种宽带相干的太赫兹源,可以作为成像探测的信号源,推动生物医学高分辨率成像、诊断的发展。THz回旋管具有大功率的突出优势,能够达到百瓦级平均功率,是目前唯一可以驱动DNP-NMR的THz功率源;通过大大提高NMR检测机成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开发出高分辨率的生物组织成像;在器件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学科交叉,探索实现创新应用和技术创新,推动THz技术本身和创新领域共同发展。太赫兹技术以其在医学分子成像、肿瘤诊断、治疗等方面潜在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学科交叉,优势互补,通过与MRI、核医学显像等的对照研究,充分挖掘太赫兹技术在医学诊断及治疗中可能发挥的重大作用促进分子影像及个性化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2014年度北京大学医-信结合种子基金项目“用于动态核极化核磁共振谱仪(DNP-NMR) 的太赫兹回旋管关键技术研究)”支持,项目主持人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杜潮海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卫方。
杜潮海(北京大学信息学院)
一直专注于大功率毫米波~太赫兹功率源——回旋管的研究,该类器件在未来生物医学、高分辨率雷达和电子对抗等先进电子系统的电磁波功率源。申请人先后在基础研究和器件研制等方面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总经费约1千万元。主要学术成绩包括: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 36篇、EI 51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1篇、《IEEE Trans. on Electron Devices》5篇、《IEEE Trans. on Plasma Science》1篇、《Physics of Plasmas》4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持编写专用仿真软件2项,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受德国Springer出版社之邀撰写了英文专著《Millimeter-Wave Gyrotron Traveling-Wave Tube Amplifiers》。申请人目前承担2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072024、11275206)和1项863项目开展太赫兹回旋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新器件的研制方面,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基础和工程基础。
张卫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核医学科)
申请人一直从事核医学显像及治疗的临床及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在肿瘤和心血管核素显像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心血管合作开展了冠心病的较为前沿的心肌再灌注损伤以及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梗后心衰患者的治疗研究。并主要负责完成了BDH180-SPECT的临床验证工作,已通过药监局批准审核。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了新型骨显像剂动物显像研究;新型肿瘤显像剂锝标葡萄糖的动物显像研究,负责完成了图像处理和定量指标的测定。相关文章已在《Bioconjugate Chemistry》发表。肿瘤显像是另一主要研究方向。目前主持医院临床重点项目1项。主要致力于脊柱肿瘤的分子影像学诊断研究。近年来任现职以来作为第一作者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在医学影像的研究有较丰富的经验和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