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核磁共振波谱学及核磁共振成像的学科发展与应用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Biomed-X Research Center, AAIS, PKU

跨学科学术交流讲座  第154讲
 
 
题目:核磁共振波谱学及核磁共振成像的学科发展与应用
 
报告人:  冯义濂 教授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地点:北京大学医学部新教学楼509
(医学部图书馆对面)
                           时间:2007年5月9日(周三)下午 2:30
 
报告人简介
冯义濂,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系物理专业,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1957年参加我国第一个《核磁共振波谱学课题组》;1959年开出我国第一门《核磁共振原理》课;1963年与周志尧同志共同完成我国第一台“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发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委一等奖奖励;1979年作为学科带头人,建立我国的第一个《核磁共振成像课题组》;1984年,与世界上第一个做出核磁共振成像的P.Lauterbur教授(2003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的合作研究;1986年在美国与 D.Kormas 博士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从实验上发现核磁共振成像中的“J-耦合效应”,并于次年做出“核磁共振J-耦合成像”(见:1986年《ISMRM,Proceedings》以及《核磁共振百科全书》,1995,第一册);世纪之交,在《Nature》杂志百年专刊中文版上发表文章评论P.Lauterbur在世界上发表的第一篇核磁共振成像的文章,兼评核磁共振成像领域的发展;1999年开始,根据国家的需要,接受国家计委的建议转入“核磁共振成像在石油测井上的应用”,担任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年起担任“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研条件相关领域国家专家组专家。先后在国内外最高等级的学术会议及杂志上共发表有价值的文章57篇。
欢迎您参加跨学科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