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北大医学第三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生殖医学论坛

   

4月21日下午,“北大医学第三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生殖医学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研究员、清华大学医学院纪家葵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化细胞所李劲松研究员,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闫丽盈研究员等受邀做大会报告。论坛由李蓉教授与闫丽盈研究员共同主持。

图1 参会人员合影

李蓉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微创在ART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她首先介绍了试管婴儿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一代为体外常规受精(IVF),二代为单精子卵母细胞胞浆内注射(ICSI),三代为应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以减少流产以及胎儿畸形的发生风险。随后她系统地介绍了常规IVF、ICSI、PGD等临床操作步骤,又通过多个病例分析阐述了PGD在遗传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李蓉教授指出,随着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微创理念无处不在,从各种内镜应用到配子和胚胎显微操作,技术革新带来适应证的拓宽和更多患者的受益;同时,微创技术在男性及女性生育力保存中也有重要意义。李蓉教授的报告将临床实际与基础科研相结合,深入浅出,令在场听众受益匪浅。

图2 李蓉教授介绍微创在ART中的应用

王红梅研究员在报告中围绕“干细胞与生殖”研究领域,介绍了干细胞移植解决“不孕不育”难题的新策略。她首先介绍了干细胞无限增殖、分化的特征,指出干细胞的转化应用有无限可能。其中,在生殖领域,生殖干细胞、单配体个体及3D打印卵巢等技术的研究为人类生殖技术提供更多的思路,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在生殖领域的替代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的临床治疗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随后王红梅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采用动物实验建立体外子宫脱细胞支架以修复子宫内膜的工作,以及对间充质干细胞对卵巢功能恢复的作用及睾丸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精子生成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图3 王红梅研究员介绍干细胞与生殖领域研究进展

纪家葵教授带来了人纤维细胞重编为睾丸支持细胞的精彩讲座。纪教授指出,通过建立体外分化体系研究人两性生殖发育,结合五个转录因子的高表达及AMH:GFP 报告系统能获得人睾丸支持细胞hiSCs。而减少到NR5A1及GATA4等两个因子,亦能获得人睾丸支持细胞hiSCs。hiSCs具备多种Sertoli 特性,包括:吸引内皮细胞、脂滴聚集、支持精原细胞生长和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利用此体外重编程体系确定了在Sertoli 细胞成熟过程中CX43的重要性。

图4 纪家葵教授介绍人纤维细胞重编为睾丸支持细胞的成果

闫丽盈研究员介绍了团队从遗传、表观遗传角度发现的人类植入前胚胎的遗传特征及DNA甲基化重编程规律。她指出,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了新的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诊断技术、建立了基于单倍型连锁分析的胚胎诊断方法,实现对所有已知致病基因的单基因疾病、单基因合并染色体平衡易位、单基因病加HLA配型等情况的胚胎诊断,帮助患者选择不携带单基因疾病和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的胚胎,避免遗传疾病患儿的出生。

图5 闫丽盈研究员介绍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与遗传诊断研究进展

李劲松研究员带来题为“Genome Tagging Project: tag every protein in mice through artificial spermatids”的讲座,他指出,哺乳动物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建立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李劲松研究员团队建立了只携带精子遗传物质的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即半克隆技术。通过将调控雄性印记基因H19和Gtl2表达的H19-DMR和IG-DMR敲除后获得了能稳定产生半克隆小鼠的单倍体干细胞(又称为“人造精子细胞”)。他的研究显示,与CRISPR-Cas9技术结合,“人造精子细胞”介导的半克隆技术为研究人类疾病和发育,以及开展蛋白质功能的在体、实时、动态、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图6 李劲松研究员介绍哺乳动物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

王海滨教授主要从事妊娠建立和维持的分子机制研究,本次论坛王海滨教授介绍了胚源信号分子为囊胚激活的分子机制,他指出,利用动物实验,建立正常植入和延迟植入模型,研究发现CB1受体及Anandamide水平改变、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等与着床前囊胚激活相关。胚源信号分子有HB-EGF,TNFα,Wnt6,Wnt3a,LIF。此外,ER和PR相互作用调节子宫容受态,滋养层细胞命运决定和母胎血循建立。

图7 王海滨教授介绍妊娠建立和维持的分子机制

最后,大会执行主席李蓉教授主持了闭幕仪式,她对与会嘉宾、同学表示了感谢,并特别感谢嘉宾分享生殖医学领域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期待大家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

供稿:杨子,覃清圆

 

*延伸阅读——特邀嘉宾风采

李  蓉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兼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目前主要从事多囊卵巢综合征、胚胎停育、不孕不育的诊断和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和生殖医学宫腹腔镜技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0余篇,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红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干细胞的生育力维持与重建”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胎盘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及干细胞与人类生育力的维持和重建。

纪家葵 研究员

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致力于研究生殖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尤其是人类生殖细胞的形成及导致不孕不育症的遗传及分子机理研究。研究团队建立及多次首度报导人类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体系、类精细胞及卵泡样细胞的体外分化体系。

李劲松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组部万人计划。从事体细胞重编程与胚胎发育相关研究。研究成果2011年和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闫丽盈 研究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胚胎发育与遗传诊断。近年来围绕人类生殖细胞发生与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开展系列研究,并将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转化。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Cell, Nature,Genetics, PNAS等期刊发表25篇论著。

王海滨 教授

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和生殖科学专业委员会侯任主委。主要从事胚胎植入和胎盘发育的调控机理研究,在Nat Med、J Clin Invest、PNAS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00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