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北大医学第三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多模态分子影像论坛
阅读次数: 发布日期:2019-04-26
4月19日下午,“北大医学第三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多模态分子影像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吕粟研究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陈良怡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李素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胡振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宋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范克龙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董迪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刘昭飞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兴研究员等受邀做大会报告。报告人覆盖国内从事分子影像领域核磁共振、核医学、光学、超分辨、光声等显像模态,以及纳米医学、影像组学等不同研究方向的优秀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嘉东研究员出席论坛。刘昭飞教授及杨兴研究员共同担任论坛主持。
图1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会议伊始,大会执行主席刘昭飞教授对来自国内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参会嘉宾及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各位报告人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王嘉东副院长致开幕词,代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对与会专家和同学表示感谢,对“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在促进兄弟院校学术交流上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他对分子影像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激励与会人员在科研过程中互相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图2 王嘉东副院长致开幕辞
在随后的学术报告环节,吕粟研究员围绕慢性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多模磁共振研究做出精彩报告,对慢性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脑灰白质改变特征及脑功能与网络改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
图3 吕粟研究员介绍慢性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多模磁共振研究
陈良怡研究员及其课题组博士后黄小帅博士就“发展活细胞三维超高分辨率显微镜研究人类细胞的精准分型及疾病发生发展机制”进行介绍,指出通过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弥补常规成像方法的缺陷,为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手段。
图4 陈良怡研究员介绍活细胞三维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
李素萍研究员从事医用纳米药物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系统领域的研究。在本次论坛中,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在靶向干预肿瘤相关血小板的纳米药物及新型纳米机器人药物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图5 李素萍研究员介绍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系统的纳米药物研究
胡振华研究员对新型活体光学分子影像技术研发及其生物医学应用进行介绍,介绍主要聚焦于契伦科夫光学分子显像、核素内源激发荧光分子成像等在成像原理、探针构建、设备研发及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图6 胡振华研究员介绍新型活体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及其应用
杨兴研究员的报告主要围绕新型前列腺癌靶向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对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靶向试剂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系列进展进行介绍,并对其在临床显像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7 杨兴研究员介绍新型前列腺癌靶向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
宋亮研究员对光声成像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包括对胃肠道微血管系统及动脉粥样硬化斑进行成像的内窥镜光声显微镜,可无创指导肿瘤活检及绘制前哨淋巴结图像的实时手持光声多模态成像技术,以及用于肿瘤微环境成像的活体光声/双光子显微镜等。
图8 宋亮研究员介绍光声成像的相关研究进展
范克龙副研究员从事纳米酶的设计、新功能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在本论坛中,他对纳米酶的发现、其生物医学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图9 范克龙副研究员介绍基于纳米酶的肿瘤催化诊疗策略
刘昭飞教授从事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研究。在本论坛中,他对课题组新型肿瘤特异性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的设计构建、临床应用及其在指导肿瘤治疗及疗效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
图10 刘昭飞教授介绍核医学分子影像指导肿瘤精准诊疗的研究进展
董迪副研究员致力于基于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的影像组学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他的报告围绕新兴的影像组学技术,从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对影像组学的促进作用、影像组学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影像组学的研究内容及影像组学的未来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图11 董迪副研究员介绍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的影像组学研究
在论坛闭幕阶段,刘昭飞教授简要总结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内容,并对参会嘉宾及听众表示了由衷地感谢,特别感谢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的这一交流平台。同时,他希望参会青年学者为我国多模态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并鼓励北大医学学子更多的加入到多模态分子影像这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会议在热烈的讨论声中完满闭幕。
*延伸阅读——特邀嘉宾风采:
吕 粟 研究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任医师、研究员、放射科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作为“精神影像学”(Psychoradiology)的提出者之一,长期致力于精神影像技术的开发及其在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大精神疾病的脑影像表征的研究和临床转化。
陈良怡 研究员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利用分子、细胞、器官和活体的多尺度可视化研究,并结合其他多种方法,在阐明活体水平上血糖调控紊乱、细胞水平上β细胞功能异常及分子水平上的代谢如何调控囊泡分泌机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
李素萍 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在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系统的多功能纳米药物药物研究领域开展了系列的创新性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美国The Scientist期刊2018年度“世界四大技术进步”。
胡振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自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主要从事光学分子影像成像方法、成像系统及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杨 兴 研究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客座助理教授,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学分会常务理事。从事肿瘤分子影像探针、肿瘤化学生物学方向研究,围绕前列腺癌、肾癌等泌尿系统癌症开展影像学诊疗技术的研究与临床转化。
宋 亮 研究员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工作围绕光声成像及其医学应用,先后在消化内窥、显微,以及心血管介入诊断器械方面研发创新技术,并推动相关技术实现临床或产业转化。
范克龙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在纳米酶的设计、新功能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研究领域开展了系列的创新性研究工作,获Elsevier Atlas Award、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奖项。
刘昭飞 教授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放射医学系教授、副主任,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在新型核医学分子探针的设计构建、临床转化及多模态分子影像等方向开展了系列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董 迪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影像组学方向负责人。在肿瘤影像组学和医学影像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方面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