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北大医学第三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精神心理论坛

   

4月19日下午,“北大医学第三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精神心理论坛”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英魁厅隆重召开。北京师范大学贺永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许琪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陈立翰副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杨莉研究员、常素华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薛言学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药学院黄卓特聘研究员等受邀做大会报告。论坛由大会执行主席岳伟华教授及薛言学副研究员共同主持。

图1 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伊始,薛言学副研究员致开幕辞,感谢了与会专家和同学们的支持,介绍了精神心理领域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对本领域的重要推动作用,回顾了精神心理研究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随后,各位特邀嘉宾分别就各自研究成果与大家进行分享与讨论。

贺永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通过精神影像和脑连接组大数据,探索不同精神疾病的脑网络共享机制的新进展,为基于脑影像的诊断和治疗评估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方向。

图2 贺永教授讲解精神疾病的脑网络共享机制

许琪教授介绍了课题组最新成果,课题组发现经由小鼠中缝背核表达BDNF能够抗焦虑、抗抑郁,抵抗高脂摄食诱导的肥胖和高血糖表型,缓解db/db小鼠的肥胖和高血糖表型,且这种作用具有脑区特异性。

    

图3 许琪教授讲解小鼠中缝背核表达BDNF促进情绪和代谢调控

蒋毅教授的报告从生物属性、社会注意和社会认知三个方面,介绍了生物运动信息的视觉加工研究。他指出,加工局部动态信息的能力主要受基因影响,而局部生物动态信息加工能力与个体的自闭特质呈现负相关性,双生子研究提示二者受到共同遗传因素的调控。

    

图4 蒋毅教授讲解生物运动信息的视觉加工研究

岳伟华教授介绍了基因是抗精神病药物疗效个体化差异的决定因素,并深入探讨了精神领域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新动态,为抗精神病药个体化优选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图5 岳伟华教授讲解抗精神病药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新动态

杨莉研究员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病因机制、诊断预测和治疗研究三个方面,综合遗传学和脑影像学研究成果,对精准医学时代ADHD的诊疗进展作出了详尽的阐述。

图6 杨莉研究员讲解精准医学时代ADHD的诊疗进展

黄卓特聘研究员以“离子通道的分区定位与精神障碍”为题的报告,指出了人类癫痫患者和小鼠癫痫模型中均观察到ERG3表达的降低,而下调ERG3表达可升高神经兴奋性和癫痫发作易感性,因此ERG3通道可能成为癫痫治疗的潜在靶点。

图7 黄卓特聘研究员讲解离子通道的分区定位与精神障碍

薛言学副研究员报告题目为“靶向成瘾记忆的干预范式及其机制”。他介绍了成瘾记忆的动态过程,记忆唤起-消退范式对成瘾记忆的作用及其机制,并详细阐述了条件性刺激和非条件性刺激唤起干预范式及其机制,为病理性记忆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图8 薛言学副研究员讲解靶向成瘾记忆的干预范式及其机制

陈立翰副教授报告了其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利用视觉Ternus范式,能够揭示大脑的alpha振荡的快慢周期,眼动以及对与任务无关的听觉事件的时间信息的平均加工,可以解决视觉似动的模糊知觉。

图9 陈立翰副教授讲解利用视觉Ternus范式解释视觉似动的模糊知觉

常素华副研究员报告了与酒精、海洛因、甲基苯丙胺三种成瘾物质相关的基因位点的研究,并深入探讨了ANKS1B位点对基因表达、脑区结构和动物成瘾行为的关系,此外,还介绍了物质依赖与精神疾病的遗传相关性分析研究,为揭示物质依赖及相关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重要提示。

图10 常素华副研究员讲解物质依赖的基因研究及其与精神疾病的遗传相关性

最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岳伟华教授主持了闭幕仪式,她对与会嘉宾和同学表示了感谢,并特别感谢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提供了“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这一学习、成长、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寄望与会的青年人才与学子们再接再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精神心理研究添砖加瓦。

 

*延伸阅读——特邀嘉宾风采:

贺  永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影像大数据与人脑连接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课题组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脑成像专委会首届主委。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神经影像、人脑连接组学和脑发育等。

许  琪 教授

“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致力于难治性癫痫、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等重性脑疾病的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寻找和药物治疗靶点的研究。

蒋  毅 教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研究方向为利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视知觉、注意、意识及其神经机制。

岳伟华 教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主要从事常见精神疾病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诊疗及遗传咨询。

杨  莉 研究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ADHD联盟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会委员,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重要国际期刊审稿人。研究领域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临床诊断与评估、儿童精神药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及行为治疗、分子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动物行为学等基础神经科学。

黄  卓 特聘研究员

北京大学药学院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大学青年人才百人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元兴奋性调节机制、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成瘾记忆形成过程中,神经元兴奋性调节机制研究。

薛言学 副研究员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副研究员,博生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异常记忆(如成瘾记忆和创伤性记忆)的存储、去稳定化及消除的细胞及环路机制以及社会行为(如共情、帮助等)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陈立翰 副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多感觉通道研究论坛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内容为多感觉通道时间知觉、跨感觉通道刺激编码和特征联合以及触觉知觉。

常素华 副研究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研究员,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曾公派到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学,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是精神疾病的遗传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侧重于遗传数据的统计遗传学分析、多维数据的生物信息学整合分析、数据库和软件平台的开发、以及基于遗传学数据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