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的前沿研究与创新管理——第 166 期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举行

2025年3月20日下午,第166期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在北京大学医学科技楼西楼一层多功能厅顺利举办,并通过“北大医学科研”微信视频号进行线上同步直播。此次沙龙以“高度近视的前沿研究与创新管理”为主题,邀请到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眼科学系、新加坡眼科研究所及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医学院的Quan V.(Donny) Hoang副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的刘欣雨助理教授进行学术分享与交流讨论。


学术报告:多学科技术融合,驱动高度近视诊疗新突破


4d3e18f8083642bc8c1a55eba0584b51.jpg


Quan V.(Donny) Hoang副教授做学术报告


Hoang老师以“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Pathologic Myopia”为题作了深入阐述。他从早期预警、诊断及干预展开,介绍了团队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超声、MRI等多模态影像学技术研究病理性近视巩膜结构变化方面的最新进展。Hoang老师指出,结合巩膜生物力学检测手段,有助于及早发现巩膜“薄弱点”,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强化,帮助患者最大程度避免或减轻因高度近视引发的视力损伤。他还分享了团队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中的难点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与临床医生的密切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落地与患者获益。

d8210dfdf54e47329cf334779661b39e.jpg


刘欣雨助理教授做学术报告


刘欣雨老师则带来题为“Myopia biomarker revealed by scleral imaging using triple input PS-OCT”的报告,分享了自己在三偏振态调制偏振敏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TRIPS-OCT)领域的研究进展。与传统双输入偏振OCT相比,该技术在探测灵敏度和测量精度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可针对胶原纤维排列与结构进行更加精细的量化与成像分析。他从组织光学特性、新型影像标志物(biomarker)以及临床转化潜力等角度,系统阐述了TRIPS-OCT偏振成像技术在进展性近视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中的重要价值,并对未来与临床诊断体系融合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展望。


互动交流:理工与临床深度结合,助力眼科领域创新发展


69b4eff6872d4bf598fd3d18ca387a14.jpg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参会师生和两位报告人围绕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早期干预策略、多模态影像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交流。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和思维碰撞中落下帷幕。



延伸阅读: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一直以来秉承青年引领、跨学科交叉、前沿探索的宗旨,为更多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后续将举办更多精彩活动,践行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战略,助力北大医学科研高质量发展,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