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教授团队受邀在Nature Medicine撰文——中国肿瘤研究与诊治现状
阅读次数: 发布日期:2023-12-13
近年来,中国肿瘤5年生存率有了显著提高,从2003-2005年的30.9%提升到2012-2015年的40.5%。生存率的提高归因于肿瘤筛查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推广、精准肿瘤学的实施、新药研发的不断创新,以及人民福祉、收入水平提高和医疗保健的普及等多个方面。2023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受邀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杂志以“中国肿瘤研究和诊治现状”《The landscape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care in China》为题,探讨中国肿瘤诊治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解决中国面临的肿瘤诊治和研发的挑战和问题,将有助于制定抗击肿瘤新策略,进而减轻全球的肿瘤负担。研究概述了肿瘤筛查策略、多学科综合治疗、精准肿瘤医学、新药研发等多个方面。
1.肿瘤筛查及预防
中国肿瘤预防重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慢性感染、扩大疫苗接种、实施控烟措施以及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从2012年至今,国家陆续启动了肿瘤筛查项目,大大提高了肿瘤早诊率。此外,中国研究者在高危地区,对食管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精准筛查的实施。基于国内外多项研究,形成了中国肿瘤筛查指南包括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和鼻咽癌。中国抗癌协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等通过肿瘤防治宣传周和各媒体平台,提高了公众肿瘤防治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2.多学科团队的发展
近年来,多学科团队综合治疗(MDT)的概念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MDT专委员会成立,旨在推动全国各级医院MDT的实施。此后,MDT取得了多项进展,包括MDT三步走等战略实施。接受MDT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扩展MDT,提高MDT的效率,以服务更多的患者群体。
图1. MDT发展历程
3.精准肿瘤学应用
精准治疗已成为多种肿瘤(图2)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部分,特别是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依据靶点检测,进行诊疗方案的制定。此外,政府设立研究基金支持医生和科学家进行肿瘤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等。鼓励跨学科合作,研究罕见肿瘤类型,有力推动了精准治疗的发展。
图2 实体瘤精准治疗靶点(CSCO指南推荐)
除了在晚期肿瘤广泛应用精准医学外,这一概念也逐渐推广至围手术期。随着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集成影像组学、病理组学和分子特征的多模态模型,将辅助治疗决策,实现精准肿瘤学。尽管精准肿瘤学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推广仍面临挑战,包括地区差异、需要加强医生教育和培训,需要提升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等。
4.肿瘤新药研发进展
自2015年以来,中国针对新药评审、临床研究设计与执行、临床研究数据监管、受试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指南规范,拉开了中国新药研发迅速发展的序幕。自2015年,临床研究的数量逐年增长,尤其是早期临床研究(图3)。在全球的早期临床研究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研究者的身影,中国在全球的抗肿瘤新药研发中逐渐获得世界认可。此外,中国的新药研发在跟随全球大趋势的同时,就中国特有的高发瘤种、常见瘤种的特殊亚型,关注度显著提高。现有的新药研发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靶点偶联药物为主,细胞治疗紧随其后,中药、化疗、疫苗等药物持续发展。治疗靶点方面,PD-1/PD-L1、VEGFR、EGFR、HER2占主要地位。以PD-1/PD-L1为例,在关注中国特有的鼻咽癌、食管癌的同时,也逐渐将该类药物的治疗从后线向一线治疗、辅助、新辅助治疗推进。关于PD-1/PD-L1的联合治疗策略方面,逐渐成为今后研发的重点。在国内多种PD-1/PD-L1上市,提高了药物可及性,部分药物通过医保谈判,减轻了患者和医保负担。
图3.2015-2022年中国实体瘤新药(单抗、双抗、ADC、TKI、疫苗等)研发进展
中国新药研发逐渐从me too,me better药物研发,向first-in-class药物研发转变,注重创新性靶点的研发,如:HPK1、BTLA、IRE1等。此外,中国建立自主研发的双抗、靶点偶联药物合成平台,使得大量双抗、双抗ADC、双配体ADC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但双抗匹配靶点如何选择,大部分新药尚缺乏临床前协同作用分析,对后续进入临床研究后的安全性管理、疗效的析因分析等问题提出挑战。
实体瘤的细胞治疗是新药研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研究数量稳步提高,走在全球前列。其中CAR-T研发走在最前,NK-T、TCR-T、TIL细胞治疗紧随其后。研究靶点以Claudin18.2、MSLN、Mucin-1、GPC3为主。Claudin18.2-CART治疗在晚期胃癌的1期临床研究中看到初步疗效,后续II-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但是,关于肿瘤异质性、实体瘤肿瘤抑制微环境等对疗效的影响、安全性管理、高昂的治疗费用等问题亟待解决。
图4.2015-2022年中国实体瘤细胞治疗研发进展
根据临床研究需求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以1-2期为主,其中细胞治疗占据IIT研究的大部分。国家近年来加强对IIT的监管以保证研究质量,目前IIT研究尚缺乏足够基金、人力支持,仍需进一步改善。
结论
尽管庞大的患者群体给肿瘤诊治带来了持久的挑战,但推广肿瘤的预防和筛查,推广多学科团队综合治疗、精准治疗模式,以及新药研发的迅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后,倡导全面、个体化的患者诊疗,开创创新的治疗方法,实现精准医学和新药研发突破,并且通过卫生从业者、研究者、决策者等多方面协作强化,将能够不断完善治疗策略,最终延长患者生存。中国肿瘤诊治和研发领域的发展,将在全球范围内增强抗击肿瘤的作用。
通讯作者
沈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I期临床试验病区主任
北京学者
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