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阅读次数: 发布日期:2018-04-25
机构概况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原国家计委批准组建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5年筹建,1987年12月通过验收并向国内外开放。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专业结构完善、年龄梯队合理、朝气蓬勃的研究团队。实验室设有学术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现届学术委员会由21名专家学者组成,其中两院院士12人,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陈凯先院士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是周德敏教授。
研究领域及方向
本室以药学学科为龙头,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为依托,整合北京大学相关领域的领军型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学项目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对药物源头创新具有引领作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策略,发现在结构、功能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先导药物。研究方向主要涵盖天然药物和仿生药物,即天然产物复杂成分成药性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内源性物质发挥治疗功能的仿生关键科学问题两个方面,核心科学问题是发现、优化天然产物和化学修饰反应,实现对内源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精准调控,建立天然小分子和内源大分子成药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策略,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发现潜在的first in class新药。
机构实力
实验室现有中科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长江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千人计划6,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名,基金委优秀青年获得者4名。2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首席科学家,3名973首席科学家,1位863首席科学家,1位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牵头人,6位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牵头人;多名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机构任职和包括 Cell 、 JMC 、 JBC 、 EJMC 等国际代表性杂志任编委、副主编和主编。
本室仪器设备公用平台已经集中建立了核磁测试平台、质谱测试平台、药物筛选平台、生物测试平台、化学测试平台、ADMET评价平台、药物设计平台等多学科、多层次、多性能、系统化配置的药物研究的测试和评价平台,平台设备总价值达2亿元(2018年新增设备费9760万元),并以此为基础整合构建了北京大学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大平台。该平台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本室承接国家重大任务和面向国际前沿开展科研工作的坚强基石。
多年来,实验室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为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我国药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近年来的重要科研成果及贡献
本室在推进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
学术思想的创造中心围绕精准医学的分子基础,通过天然产物/化学反应干预内源性活性物质和作用网络,发展了精准医学内涵,产生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形成了国际公认的重大影响和突破。研究成果在 Cell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 J. Am. Chem. Soc. 、 Angew. Chem. Int. Edit. 、 Biomaterials 、 J. Med. Chem. 等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300余篇,极大丰富了当前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和药物创新的内容。
尖端技术和产学研联盟引领中心孵化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关键技术和先导药物,制定国家药品标准32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95件,获得授权121件,极大提升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知识创新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 屠鹏飞教授长期开展濒危药用植物肉苁蓉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内蒙古西部、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推广种植肉苁蓉及其寄主75万亩,解决了药材资源,治理了大片沙漠,并带动边疆5万多农牧民脱贫致富。现了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的沙漠治理及精准扶贫的新模式。他本人也荣获首届“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为竞争开发利用我国南海海洋资源,林文翰教授深入挖掘海洋药用资源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利用技术,搭建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新药筛选、优化及机理研究一体化新药研发平台。本室还建立了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学研联盟,包括北京大学方正医疗健康产业园成为国内医药研发领域的领军者,昆山小核酸药物研究基地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小核酸产业基地。
机构负责人:周德敏
联系人:宋书香
邮箱:shxsong@bjmu.edu.cn
电话:010-8280272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重2号楼301
网址链接:http://sklnbd.b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