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始建于2000年,依托北京大学985-I期临床多学科中心项目,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设成立。2011年,实验室经北京市科委认定成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医学成像新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仪器、新技术探索疾病诊治新方法,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的新策略、新途径。在过去十多年中,实验室成员紧密围绕建设目标,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三医院,联合工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创新技术研发、学术发展、跨学科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成绩。

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以研发医学成像新技术为主要方向。利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仪器、新技术探索疾病诊治新方。实验室通过新技术转化应用,提高国内医疗成像设备国际竞争力,为国产医疗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实验室拥有的检测技术包括磁示踪法、电化学法、光学成像法和无创测量法。利用这些技术方法,实验室对细胞微环境这一生物体内不规则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同时实验室的研究可分为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建模计算、工程技术方向、化学与药物研究方向、临床研究方向与基础机制研究方向。通过对各项技术的完善优化,实现世界领先的细胞微环境分析测量平台的搭建,填补西方医学以“细胞学说”为主要理论体系的漏洞和不足。

团队建设方面:围绕脑超微结构成像与分析的技术攻关,发展了由建模计算组、化学与药学组、基础研究组、临床应用、工程技术组等五个建设方向和研究小组,形成了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团队。目前团队共25人,由来自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神经生物学等众多领域的专家组成。其中正高9人,副高4人,中级职称9人。其中18人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团队中有海外千人1人,杰青2人,优青1人,首都科技领军人1名。硬件设施方面:实验室依托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现有科研用房面积约1500平方米,磁共振成像分析仪2台,以及用于生化及病理的检测设备包括离心机、紫外/荧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切片机、显微镜、ICP-M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计以及应用于动物实验的脑立体定位仪、动物离体心脏灌流装置、动物麻醉机、脑立体定位专用注射泵、微透析给药速射系统等、后处理工作站及服务器2台。配套小动物磁共振线圈及定位系统1套。在获奖方面:自实验室成立以来,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青年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次);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2011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5年);实验室主任于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6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2018年度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实验室在韩鸿宾主任的带领下,发明了新型磁示踪细胞间隙成像分析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在探测深度和范围上的局限性,成功解密了脑深部区域脑细胞外间隙的超微结构特征,并发现了脑深部组织液分区引流的现象及其结构基础和机制,创新性科学发现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杂志(IF=13。217)发表封面文章。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建立了较美国军方拥有的专利技术更加高效、安全、精准量化的新型经细胞间隙途径给药方法。并基于上述工作,提出“细胞微环境”理论体系,目前该理论体系及所发明的新技术方法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同时已被拓展应用于组织工程、脑病新药研发、干细胞移植等前沿领域。研究成果获批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一项美国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US9192619B2。所建立的新型磁示踪细胞间隙测量方法将传统医学成像的分析能力从毫米、微米级别拓展至更加微观的纳米尺度,对我国医学成像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机构负责人:韩鸿宾

联系人:卢嘉宾

邮箱:csmrm2011@163。com        

电话:010-8226697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