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结果公布:北大医学获佳绩

教育部近日正式发布了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授奖通知,北大医学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这也是医学部近十年来首次获得4项该奖项的一等奖。向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预祝北大医学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再创佳绩。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新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基因ADAMTS7的发现及机制研究

   第一完成人:基础医学院孔炜

   75%的心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的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血管细胞一直是关注重点,但血管微环境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却知之甚少。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孔炜教授团队主要克隆了一种新型金属蛋白酶ADAMTS-7,发现其介导的细胞外基质微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的再狭窄的病变。机制上,通过敲除小鼠及分泌组学等手段,发现ADAMTS7一方面通过降解基质蛋白COMP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另一方面又通过切割TSP-1抑制内皮修复,发挥“双刃剑”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此外,ADAMTS-7的水解底物COMP,作为基质微环境中的重要的保护性蛋白,通过直接结合integrin α7β1、β3、BMP-2和凝血酶,抑制再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中膜钙化及血栓形成。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依赖于降血脂及晚期血管内支架。然而他汀降脂仅减少了1/4的心血管事件,而目前常用的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因为同时抑制了内皮的增殖迁移,可能增加了晚期支架内血栓风险。本项目发现金属蛋白酶ADAMTS-7虽然不影响血脂,但可以通过降解基质微环境中的保护性基质成分,发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的作用,这为目前以降脂为主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添加了新的策略。ADAMTS-7具有诱导血管平滑肌迁移和抑制内皮修复的“双刃剑”作用,因此靶向抑制ADAMTS-7既可以抑制新生内膜形成,又可以规避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抑制内皮修复的血栓风险。(项目完成人:孔炜,王宪,付毅,王利)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氧气活化在合成中的应用

   第一完成人:药学院焦宁

氧化反应是合成化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农药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在众多氧化剂中,氧气被认为是最洁净、最理想的氧化剂和氧原子供体。但是,由于氧气氧化能力弱,反应活性低,并且稳定存在的普通氧气为三线态氧,其与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产生轨道禁阻从而很难实现供氧转化。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氧气活化及氧化,是一个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项目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和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支持下,从化学反应机理出发,通过发展单电子仿生催化反应体系和设计新型光敏剂,利用现场产生过氧自由基的策略,突破了氧气活化和氧化的瓶颈。并将其应用于惰性碳氢、碳碳键的断裂转化,在绿色合成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系统地推动了氧气活化、氧合反应发现及机制研究。以上成果建立了醇、醛、酮、酯、酰胺、噁唑等含氧化合物的绿色高效合成新途径,为天然产物、药物、及活性分子的后期结构修饰改造和药物发现提供了新策略。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将很有可能成为有机合成中氧气活化反应的灵感源”。(项目完成人:焦宁,张淳,梁雨锋,黄小强,申涛)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冬青属药用植物与苦丁茶的药效物质及其在感冒灵中的应用

 第一完成人:药学院屠鹏飞

   冬青属植物种类多、分布广、资源丰富,枸骨叶等多种中药、苦丁茶主流品种以及感冒灵主要原料岗梅均来自该属。该项目以冬青属中药、苦丁茶主流品种的药效物质和资源利用、感冒灵可持续发展与质量提升为核心,通过本草考证和基原调查,发现苦丁茶来源于8科22种植物,澄清其基原混乱;系统阐明枸骨叶、苦丁茶冬青等17种中药和苦丁茶主流品种、感冒灵处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发现191个新结构和83个活性分子;发现苦丁茶冬青皂苷显著改善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新颖机制;阐明苦丁茶主流品种生物功能和物质基础,为科学饮茶提供依据;解决感冒灵岗梅茎药用问题,建立岗梅等3种野生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并在粤北、湖北等贫困山区推广种植35137亩,带动2000余农户就业;建立感冒灵全过程质控体系,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9项。项目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16项,培养博士后和硕博士37人。近三年实现销售63.82亿元,利润7.26亿元。项目的实施,阐明一批中药成分,发现一批活性分子,制定一批中药标准,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引种一批野生药材,绿化一片荒山坡地,致富一方山区百姓,打造一个第一品牌,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完成人:屠鹏飞,贺震旦,姜勇,刘晖晖,柴兴云,吴序栎,韩正洲,郑姣,徐宏,唐丽,谢光波,马庆,宋勋,车彦云,高小力,李晨阳,周思祥,陈周全,陈世彬,林丽娜)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人民医院栗占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带领的团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长期的不懈探索,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治中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项目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新机制、早期免疫诊断和新型治疗方法的转化应用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东亚人群易感和病情密切相关的SLE基因位点;研究了巨细胞病毒导致SLE的分子机制,为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研究和建立了多种新的免疫诊断方法,并用于SLE临床诊断、病情活动判断及指导治疗;课题组在SLE机制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发现临床转化,利用低剂量白介素-2治疗SLE获得成功,成为国内自主进行双盲对照研究,并用于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优化了免疫抑制剂治疗SLE的方案,使其更为安全有效,适于临床应用。这些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先后在Nature Medicine、Ann Rheum Dis及Cell子刊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使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大量患者受益。(项目完成人:栗占国,苏茵,何菁,郭建萍,穆荣,张学武,孙晓麟,张霞,李春,李英妮,胡凡磊,朱华群,李雪,邵苗)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无精子症诊治新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及示范推广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三医院姜辉

   该项目经过北医三院男科姜辉教授团队十余年的临床探索、应用及推广,将男性无精子症诊治新体系在全国推广应用,惠及众多男性不育患者。针对无精子症的诊断和治疗,从无到有建立了成熟的显微输精管输精管吻合术、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术等先进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及完善相关诊断技术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及推广;在国内率先制定生殖男科临床诊治操作规范并牵头制定相关临床指南,从而形成了从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以及男性生育力保存等多种诊疗方法的完整体系。先后为国内27个省市243 家医院培训了327 名男科医生,并搭建了中国男科显微外科培训中心等平台,为60 家医院培养了65名男科学术带头人和显微外科技术骨干。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完善的无精子症治疗体系,达到国际水平。2.无精子症诊断体系的建立及完善。3.基础研究、专利与科普宣教。4.无精子症诊治新体系的示范推广及应用。(项目完成人:姜辉,李卫,张贤生,邓军洪,孙中义,姜涛,赵连明,田婵,张海涛,黄锦,张哲,唐文豪,刘德风,杨宇卓,吴寒,袁人培,刘超,赵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