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第七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口腔医学学科交叉论坛成功举办
阅读次数: 发布日期:2021-12-16
12月11日下午,北大医学第七届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的主题论坛——口腔医学学科交叉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周永胜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特邀嘉宾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贺健康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志国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孙玉春教授、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李舟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袁泉教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刘燕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所孙佳姝研究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杨瑞莉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摩擦学研究所郑靖研究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王宇光副教授做专题报告。来自7家单位共计约200人参与会议。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周永胜教授致开幕辞,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受邀参加此次会议的各兄弟院校的青年科技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搭建此次平台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周书记指出,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多学科、跨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势必将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诚邀国内各个院校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代表进行充分交流,以加强口腔领域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共同推进口腔领域的跨学科交叉,促进青年学者快速成长。
图 1 周永胜书记致开幕辞
贺健康教授介绍了3D打印可降解乳腺支架和气管外支架的生物应用,并于2016年实现了可降解气管外支架、乳腺支架的国内/国际首例临床应用。他还谈到,通过3D打印技术可实现生物支架材料微纳结构的可控制造,进一步影响细胞的定向生长,为不同活性组织与器官的3D打印提供了技术上的创新。
图 2 贺健康教授讲解可降解3D打印气管外支架
陈志国教授在报告中围绕帕金森病的细胞治疗,介绍了其课题组将人外周血液单核细胞诱导出有功能的诱导神经干细胞(iNSC),经过NSC特异性分子表达、外源基因灭活检测、全基因组突变鉴定、体外增殖与分化能力鉴定、体内致瘤性检测等一系列检测,确认iNSC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将鉴定后的iNSC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前体细胞(DA前体细胞),并将其移植到帕金森模型猴体内治疗帕金森病(PD)病变部分。该研究已经完成了包括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临床前研究,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图 3 陈志国教授介绍帕金森病的细胞治疗
孙玉春教授主要从事复杂口腔修复体的人工智能设计及精准仿生修复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与转化。在报告中,孙玉春教授介绍到其原创开发产品包括复杂口腔修复体人工智能设计技术、口腔医用金属制品高精高效3D打印技术、可摘局部义齿智能设计与精准制造技术产品、3D仿生绚彩氧化锆陶瓷及精准美学数字修复技术。孙玉春教授表示,其团队自主研发的FSD功能易适数字化全口义齿(Functional Suitable Denture,固易美)技术,通过在临床操作全程恰当植入数字化技术,有效破解传统操作难题;开发了多性能驱动的复杂自由结构智能自适应打印专利,以及基于同种异构叠层陶瓷界面双向渗透稳定技术,实现仿生氧化锆全瓷材料的制作。
图 4 孙玉春教授介绍口腔数字化修复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
李舟研究员主要围绕电刺激治疗以及生物自供能技术展开研究,利用自供能技术实现植入式自驱动装置的设计及应用。包括自驱动共生式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可降解植入式纳米器件,自供能传感器,以及可擦型的盲文装置。并围绕电刺激的生物学效应,介绍电刺激对神经肌肉、成骨、抗菌、药物释放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图 5 李舟研究员讲解自供能医疗器件和电刺激治疗
袁泉教授从DNA组蛋白甲基化、RNA甲基化修饰以及蛋白层面的泛素化修饰三方面介绍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表观遗传调控。袁泉教授验证了小鼠模型敲除KDM4B可促进干细胞衰老,加速老龄诱发的骨质流失和脂肪聚集,并进一步发现小分子αKG可用于衰老相关骨质疏松的治疗,揭示了Mettl3介导的m6A RNA甲基化在调控MSCs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发现PTH/Pth1r信号轴是m6A重要的下游机制通路。并揭示USP34可介导Smad1和RUNX2的去泛素化,从而维持调控BMP2信号通路的稳定性,进而调节成骨分化。
图 6 袁泉教授讲解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表观遗传调控
刘燕研究员围绕胶原有序拓扑结构与颅颌面组织再生展开讨论,从胚胎发育角度揭示天然骨/牙组织有序结构的内质网调控的胚胎矿化前体形成机制,提出聚羧酸及磷酸盐双靶向调控的bottom-up仿生矿化新方法,构建多级微纳结构骨仿生替代材料用于颌面部骨/牙硬组织的再生、复杂感染状态下的种植体周围炎及牙周炎的骨再生。另一方面利用仿生理念构建平行排列的胶原有序拓扑结构,负载小分子药物实现肌腱结构和功能的协同修复并阐明机理。
图 7 刘燕研究员讲解胶原有序拓扑结构与颅颌面组织再生
孙佳姝研究员介绍了利用微流控热泳富集及核酸适体识别技术,该技术无需细胞外囊泡的分离提取等操作,具有高灵敏、可定量、快速、低成本等特性。利用荧光标记的核酸适体特异性识别细胞外囊泡表面肿瘤相关膜蛋白;通过激光照射微流控芯片产生温度梯度诱导的热泳,使30-1000 nm的囊泡快速汇聚至芯片中央(富集倍数1400),而游离的核酸适体或蛋白仍保持分散状态;囊泡汇聚后,使用荧光显微镜读取结合在囊泡上的核酸适体信号,获得囊泡膜蛋白组学信息;最后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将囊泡膜蛋白组学信息用于6种癌症的早期自动分型检测、前列腺肿瘤液体活检、前列腺癌的复发监控及新冠病毒检测。
图 8 孙佳姝研究员讲解微流控生物传感技术
杨瑞莉研究员介绍了骨代谢相关疾病包括骨质疏松、颞下颌骨关节炎、正畸牙移动等模型中干细胞功能的变化,发现Tet1/2通过调控P2rX7的去甲基化来调控干细胞外泌体的释放进而调控干细胞分化;通过筛选Tet小分子药物,开发新型H2S缓释药物用于牙周炎的骨再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图 9 杨瑞莉研究员讲解干细胞在骨代谢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郑靖研究员介绍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牙齿摩擦磨损的研究方法,揭示出天然牙齿微观结构组织、口腔环境、个体差异等对牙齿往复滑动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牙釉质表面硬化实质上是力诱导的表面纳观结构重排,是源自牙釉质独特分级结构的自适应过载保护,能有效预防牙齿过度磨损;牙釉质的纳观结构可以通过改变酸液渗透通道来调控牙齿酸蚀,食物凝胶可通过牙釉质表面形成吸附膜来阻断酸液渗透,从而提供酸蚀抑制作用;口腔咬合作用能诱发牙釉质酸蚀表面HAP纳米颗粒碎化,增加再矿化沉积位点,提升酸蚀表面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再矿化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图 10 郑靖研究员讲解人牙釉质纳观结构的摩擦学作用
王宇光副教授介绍绿光可调控钙离子离子通道TRPV1,影响干细胞钙离子内流,从而促进干细胞成骨分化,并利用该机制结合植入式可降解光纤材料,传导绿光至骨缺损内部,他由此建立了在体内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骨修复的新方法。王宇光副教授提出低能量绿光调控牙髓神经细胞钙离子通道止痛及促进牙本质再生以治疗牙本质敏感的新方法,研发出可穿戴便携式绿光治疗仪装备用于临床治疗。
图 11 王宇光副教授讲解低能量激光在口腔中的应用
最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刘燕研究员对此次会议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对与会嘉宾、青年学者们表示了感谢,并希望北大医学青年学者和国内专家学者们一同努力,在口腔科研交叉研究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图 12 参会嘉宾合影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