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研究团队牵头荣获4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319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了关于2023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奖决定,授予33个项目为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团队牵头荣获4项奖项。其中,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团队项目荣获科技奖一等奖,公共卫生学院胡永华教授和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团队项目分别荣获科技奖二等奖,第六医院马宁副研究员团队项目荣获科普奖。向获奖团队表示热烈祝贺!

获奖项目列表及简介如下:

36c4cf74fdea4940aefe7db7ac11fdd9.png

科技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子宫内膜癌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

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建六

701cb8ac4fb34317ab55c0f10521f257.png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呈现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据统计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半数以上尚未生育,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和家庭和谐,因此,子宫内膜癌防治工作,不仅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应高度重视。20余年来,本项目团队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1)探讨了子宫内膜癌发病雌孕激素失衡和糖脂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转化到临床应用。提出降脂降糖和平衡钙稳态可以有效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为一级预防提出了新思路。(2)通过研发人工智能、微创和快速便捷的子宫内膜癌辅助筛查诊断系统,精准筛选高危人群,完善和优化了子宫内膜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措施。(3)基于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和临床病理特征,建立精准预后预警模型,并用于临床,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分层管理,提出低危患者非手术治疗,实现逆转肿瘤、保留器官、保护功能、完成生育的肿瘤治疗新理念,转变传统的肿瘤治疗要切除器官的认知;对中危患者,在国内率先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等示踪微创手术方案,精准微创,减少创伤,提升生活质量;对高危患者,创新性应用夹心疗法综合治疗方案,提升生存率;对晚期复发患者,开拓性开展了盆腔廓清手术及盆底功能保护,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本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牵头制定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及前哨淋巴结相关专家共识,在国内得以推广应用,引领了该领域发展。本项目研究成果写入《妇产科诊疗常规》及科技部重点图书《子宫内膜癌》等。本项目获批筛查、分子诊断及精准预测模型等发明专利9项。该精准防治体系的建立,为子宫内膜癌防治提供了新的三级预防模式,有力促进我国子宫内膜癌防治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王建六,魏丽惠,李奇灵,王志启,董阳阳,张果,程媛,李星辰,梁斯晨,王益勤,田莉,范源,周静怡,郝娟,赵丽君)

科技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常见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家系队列研究

第一完成人:公共卫生学院 胡永华

171455354a9544d9b20ec62ef90de43d.png

常见心血管代谢疾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项目组在北京市房山区建立家系队列并开展长期随访,系统探讨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环境行为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及其复杂交互作用,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与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十余年的努力,项目组利用家系队列研究优势,从宏观生态到微观分子、从行为因素到遗传特征、从人群到个体等多个层次和维度开展病因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队列数据定量评估大气污染短期暴露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宏观环境暴露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式和可能的致病机制;基于与疾病发病机制有关的通路、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示阳性位点、表观遗传DNA甲基化位点等,共新发现或证实20余个与缺血性脑卒中或糖尿病有关的基因位点和基因甲基化位点;发现了炎症通路和脂代谢通路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和基因多效性;评估个体危险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与中介作用;开发了适用于家系样本的高维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统计学方法;构建并评价了适用于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常见慢病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精准预防与干预的策略对各类人群进行了干预与效果评价。基于既往工作获得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面上项目和3项青年基金项目以及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累计发表相关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出版多部相关专著,培养硕士博士近百人。(项目完成人:胡永华、吴涛、陈大方、任涛、黄少平、唐迅、秦雪英、武轶群、詹思延、赵清水)

科技奖二等奖获奖项目:临床重要病原菌流行传播机制和精准诊断

第一完成人:人民医院 王辉

cff08e95806649d7934164f170af3903.png

细菌耐药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形势严峻。深入解析耐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耐药机制、起源进化和传播规律并建立精准诊断平台对遏制耐药发展至关重要。该项目长期聚焦我国临床重要病原菌流行传播机制和精准诊断,绘制我国基于患者的耐药菌发生谱,率先报道国内首例超级真菌耳念珠菌;阐明我国新现和复杂耐药克隆形成的起源和系统发育历程,揭示耐药新机制,发现多个耐药新基因,如外排泵耐药基因tmexCDblaNDM-9tet(Y)等,为多重耐药菌的新药研发提供新靶点。此外,率先建立国内新药体外评价体系和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肺部和血流感染病原精准诊断平台,突破技术瓶颈。项目组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BioMedicine等领域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83篇,被Lancet Infect DisNatureNature Microb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他引2575次,其中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居前1%。主持制定/修订国内行业标准2部,参与制定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各3部。主编“十二五”精品书籍1部,主译书籍2部。研究结果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被纳入国内外耐药菌防控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促进了国内病原菌临床检验的发展,为我国有效实施耐药菌防控奠定坚实基础,产生显著社会效益。(项目主要完成人:王辉、张雅薇、王晓娟、陈宏斌、李荷楠、王启、王若冰、尹玉瑶、靳龙阳、郭一凡)

科普奖获奖项目:专家漫话精神健康科普知识

第一完成人:第六医院 马宁

0cdf619d00134564ab40bc19c45d9a2b.png

精神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增强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和马宁主任牵头,医院青年医生和知名专家组成专业团队撰写本套漫画丛书,涵盖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障碍、酒精依赖、进食障碍、躯体形式障碍、孤独症、多动症、抽动障碍、老年痴呆13种成人、儿童和老年各阶段常见精神障碍。每本漫画均从典型案例入手,详解各病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等,同时均配有时长5分钟左右的动画版,并附文字版小知识,对疾病的康复、照料或自我调适要点等进行补充总结归纳。该套丛书是我国第一套系统介绍精神疾病的漫画图书,通俗有趣,言简意赅,画面精美,设计巧妙,可读性强。既是面向公众的科普读物,亦可作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精神卫生防治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医患沟通和教育工具书。丛书电子版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受到广泛关注和转载,同时提供免费高清下载链接,众多省份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大量播放。丛书获2020中国医届好书称号,被评为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优秀作品,被纳入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原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将丛书推荐至相关部委、司局及有关单位,作为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宣教材料使用。(项目主要完成人:马宁、陆林、李茜、赵梦婕)


(科研处)